运动刺激量与应激原理
数体智心 发布时间:2025-06-23 10:47:46 来源:
超负荷运动刺激量就是指只有在训练中不断地提高运动刺激量水平,打破机体对原有刺激量的适应,在新的刺激量水平下,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使训练水平逐步提高,达到取得优异成绩的目的。应激原理是指人体对外部突发性的强烈刺激,包括生理层次和心理层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能够引起应激状态的因素有很多,较为重要的因素是应激源,也就是指外部的刺激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对应激源的刺激必须超出日常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够产生“应激状态”,否则应有的应激状态是不会产生的。
应激反应有正反两个方面。它能引起良性的应激反应和状态,还能造成非良性的应激反应和状态。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训练中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地安排运动刺激量与运动强度。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警戒阶段。运动刺激对人体运动前起到一定的作用,人体处于一种高度戒备和防御的状态。
②形成阶段。机体在承受运动刺激后,即由警戒阶段转为抵抗阶段。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进行总动员,对面临的刺激进行抵抗。具体表现在:一系列包括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及胰岛素升高等的神经-体液的变化。机体在稳定的应激状态下,承受一定的刺激,逐渐形成对这种刺激的有效适应,从而导致应激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时,人体的适应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体内能量储备增加,可使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③衰竭阶段。如果机体受到的运动刺激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机体内各工作系统就会转化为另一个状态,也就是衰竭的消极状态,即进入衰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会出现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情况,并且会有各种异常反应出现。如赛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应激状态,就会导致赛前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对比赛水平的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难以创造出优异的比赛成绩。
运动刺激要服从生物适应的规律
每一个生物系统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中,而训练就是打破平衡→适应→再打破平衡→再适应,如此反复,从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田径运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主要有承受能力和专项竞技的需要等,具体介绍如下
(1)运动员的承受能力
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训练,能够达到人体机能对运动刺激产生有效适应的目的。一般来说,未经任何训练的人的动员阈(即可以随意动员的身体最大机能能力的阈值)约为本人应有的绝对最大工作能力的70%,而经常参加运动训练的人,其动员阈可提高到90%以上。少年比成年、初学者比高水平运动员、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健康状况不好或前次运动刺激后疲劳尚未消除时比正常情况下运动员的承受能力要差。
(2)专项竞技的需要
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不同为主要依据,可以将田径运动中各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速度力量性项目,另一种是耐力性项目。不同的项目,机体负荷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异性。从生理角度来看,速度力量性项目能将个人的体能水平充分显示出来,运动速度快、肌肉活动强度大、动作幅度大,以无氧供能为主。耐力性项目属于大、中强度的肌肉活动,心肺功能突出,以有氧供能为主。
3.运动刺激量的设计与安排
运动刺激量的设计与安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化的运动训练需要对运动负荷进行科学的安排和调控,从而达到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进行运动刺激量的设计与安排时,应综合考虑练习的次数、组数、时间、距离、速度、负重量、间歇时间与方式等各种负荷因素,以及场地、练习环境等,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训练方案。
通常情况下,要实现运动刺激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两条:
一是通过运动强度控制运动刺激总量。
二是通过运动刺激量控制运动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刺激总量的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训练效果也不同。这就要求与自身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用。
突出运动刺激量对机体的刺激较为缓和,对于保持较长的超量恢复时间,以及对田径运动中耐力性比赛项目的赛前训练都非常有利。而突出运动强度,则对机体产生较为强烈的刺激,能对机体适应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保持时间较短,不太容易稳定和巩固。量与强度相结合的方式对田径运动中比赛时间较短的速度力量性项目较适合,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有100米跑、200米跑等。
因此,在进行田径运动体能训练时,必须要以运动负荷的多方面因素为主要依据,对运动刺激量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从而制订出最佳的组合方案。
常见的运动刺激量的安排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波浪形。主要表现为:运动刺激的节奏变化呈现出反复逐渐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变化较为缓和,对机体刺激不强烈,比较容易恢复和适应,这种形式适合于少年儿童及田径体能训练的初学者。
②斜线渐进形。主要表现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刺激量呈斜线上升,多在运动员初期或某一短期训练阶段运用,适合于体能训练的初学者。
③直线稳定形。主要表现为: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刺激量较为稳定,节奏变化不明显。目前许多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普遍运用的方法是:在保持运动负荷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刺激强度的变化来调整运动刺激量。
④阶梯形。主要表现为:刺激量的增加呈现出平台式上升的状态,没有明显的下降。这种方式运动刺激量的保持与增加,具有多种形式,对中小周期的负荷安排较为适用。
在设计和安排运动刺激量时,为了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刺激量;
②机体产生有效适应所必需的最小运动刺激量;
③恢复时间的长短要以自身具体实际情况为依据;
④以运动刺激量的评价标准为主要依据,对实际刺激水平的效用进行评价,及时修改和调整运动负荷方案,以达到促进训练水平提高的目的。
因为比赛性运动刺激量与专项运动刺激量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比赛性训练的运动刺激量要比专项比赛的运动刺激量低一些。
在安排比赛性运动刺激量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将最佳运动刺激量确定下来,将训练和比赛的强度、最大刺激量、最高心率值以及最佳间歇时间与间歇方式明确。
②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运动刺激量的系统性、节奏性和连贯性,以达到保持整个运动训练系统的稳定性。
③训练中运动刺激量的安排形式有很多。通常来说,安排的顺序是先低强度,后增加运动强度。当运动刺激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逐步减小运动刺激量,同时增大强度;先安排无氧非乳酸性高强度的训练内容(如速度力量练习),后安排无氧糖酵解性的训练内容(如速度耐力练习),最后安排有氧性质的训练内容(如一般耐力练习)。
通过现代化科学手段的运用,对运动刺激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运动刺激之间的良性迁移作用,使机体产生良性刺激,还可以对机体的恢复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对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激反应有正反两个方面。它能引起良性的应激反应和状态,还能造成非良性的应激反应和状态。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训练中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地安排运动刺激量与运动强度。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警戒阶段。运动刺激对人体运动前起到一定的作用,人体处于一种高度戒备和防御的状态。
②形成阶段。机体在承受运动刺激后,即由警戒阶段转为抵抗阶段。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进行总动员,对面临的刺激进行抵抗。具体表现在:一系列包括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及胰岛素升高等的神经-体液的变化。机体在稳定的应激状态下,承受一定的刺激,逐渐形成对这种刺激的有效适应,从而导致应激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时,人体的适应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体内能量储备增加,可使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③衰竭阶段。如果机体受到的运动刺激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机体内各工作系统就会转化为另一个状态,也就是衰竭的消极状态,即进入衰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会出现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情况,并且会有各种异常反应出现。如赛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应激状态,就会导致赛前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对比赛水平的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难以创造出优异的比赛成绩。
运动刺激要服从生物适应的规律
每一个生物系统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中,而训练就是打破平衡→适应→再打破平衡→再适应,如此反复,从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田径运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主要有承受能力和专项竞技的需要等,具体介绍如下
(1)运动员的承受能力
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训练,能够达到人体机能对运动刺激产生有效适应的目的。一般来说,未经任何训练的人的动员阈(即可以随意动员的身体最大机能能力的阈值)约为本人应有的绝对最大工作能力的70%,而经常参加运动训练的人,其动员阈可提高到90%以上。少年比成年、初学者比高水平运动员、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健康状况不好或前次运动刺激后疲劳尚未消除时比正常情况下运动员的承受能力要差。
(2)专项竞技的需要
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不同为主要依据,可以将田径运动中各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速度力量性项目,另一种是耐力性项目。不同的项目,机体负荷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差异性。从生理角度来看,速度力量性项目能将个人的体能水平充分显示出来,运动速度快、肌肉活动强度大、动作幅度大,以无氧供能为主。耐力性项目属于大、中强度的肌肉活动,心肺功能突出,以有氧供能为主。
3.运动刺激量的设计与安排
运动刺激量的设计与安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化的运动训练需要对运动负荷进行科学的安排和调控,从而达到促进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进行运动刺激量的设计与安排时,应综合考虑练习的次数、组数、时间、距离、速度、负重量、间歇时间与方式等各种负荷因素,以及场地、练习环境等,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训练方案。
通常情况下,要实现运动刺激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两条:
一是通过运动强度控制运动刺激总量。
二是通过运动刺激量控制运动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刺激总量的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训练效果也不同。这就要求与自身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用。
突出运动刺激量对机体的刺激较为缓和,对于保持较长的超量恢复时间,以及对田径运动中耐力性比赛项目的赛前训练都非常有利。而突出运动强度,则对机体产生较为强烈的刺激,能对机体适应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保持时间较短,不太容易稳定和巩固。量与强度相结合的方式对田径运动中比赛时间较短的速度力量性项目较适合,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有100米跑、200米跑等。
因此,在进行田径运动体能训练时,必须要以运动负荷的多方面因素为主要依据,对运动刺激量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从而制订出最佳的组合方案。
常见的运动刺激量的安排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波浪形。主要表现为:运动刺激的节奏变化呈现出反复逐渐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变化较为缓和,对机体刺激不强烈,比较容易恢复和适应,这种形式适合于少年儿童及田径体能训练的初学者。
②斜线渐进形。主要表现为: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刺激量呈斜线上升,多在运动员初期或某一短期训练阶段运用,适合于体能训练的初学者。
③直线稳定形。主要表现为: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刺激量较为稳定,节奏变化不明显。目前许多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普遍运用的方法是:在保持运动负荷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刺激强度的变化来调整运动刺激量。
④阶梯形。主要表现为:刺激量的增加呈现出平台式上升的状态,没有明显的下降。这种方式运动刺激量的保持与增加,具有多种形式,对中小周期的负荷安排较为适用。
在设计和安排运动刺激量时,为了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①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刺激量;
②机体产生有效适应所必需的最小运动刺激量;
③恢复时间的长短要以自身具体实际情况为依据;
④以运动刺激量的评价标准为主要依据,对实际刺激水平的效用进行评价,及时修改和调整运动负荷方案,以达到促进训练水平提高的目的。
因为比赛性运动刺激量与专项运动刺激量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比赛性训练的运动刺激量要比专项比赛的运动刺激量低一些。
在安排比赛性运动刺激量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将最佳运动刺激量确定下来,将训练和比赛的强度、最大刺激量、最高心率值以及最佳间歇时间与间歇方式明确。
②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运动刺激量的系统性、节奏性和连贯性,以达到保持整个运动训练系统的稳定性。
③训练中运动刺激量的安排形式有很多。通常来说,安排的顺序是先低强度,后增加运动强度。当运动刺激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逐步减小运动刺激量,同时增大强度;先安排无氧非乳酸性高强度的训练内容(如速度力量练习),后安排无氧糖酵解性的训练内容(如速度耐力练习),最后安排有氧性质的训练内容(如一般耐力练习)。
通过现代化科学手段的运用,对运动刺激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运动刺激之间的良性迁移作用,使机体产生良性刺激,还可以对机体的恢复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对运动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